"基民不賺錢"是全球難題!獨家專訪晨星全球首席戰略官:尋找"可復制的成功"。

"基民不賺錢"是全球難題!獨家專訪晨星全球首席戰略官:尋找"可復制的成功"。

▲晨星全球首席戰略官兼全球投資研究主管 Michael Holt

『海外投資者買基金也受擇時影響,‘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存在的』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獨家專訪時,晨星全球首席戰略官Michael Holt大方分享了自己對全球基金業多年觀察的心得。

在晨星,Michael負責公司的整體戰略制定、資本配置及企業並購等事務,同時還管理著晨星數百人的全球基金和股票的研究團隊。

在2018年擔任首席戰略官職務之前,Michael是晨星全球股票研究主管,他也曾擔任北美股票研究主管、科技行業股票研究團隊副總監和高級分析師。

今年是中國公募基金業的25周年,作為一家老牌的國際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已經陪伴中國基金業走過了20個年頭。

二十多年來,中國基金業的種種現狀也引發了行業思考。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增加投資者的獲得感?基金評價工作怎樣才能真正為基民帶來價值?和全球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差異和特色是什麼,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在采訪Michael這位基金評級行業的元老時,券商中國記者與他深度探討了上述話題,而Michael則以他的全球視野和中國本土經驗,為券商中國的讀者帶來了紮實而生動的解答。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不是中國市場獨有的現象

券商中國記者:從晨星的經驗來看,中國和海外的基金業有哪些相似的痛點?

Michael Holt:在一些方面,兩者的相似性其實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

例如,海外投資者買基金也受擇時影響,投資者實際在基金投資上收獲的回報與基金本身的凈值回報之間不是完全相等的。

從去年我們對全球投資者的調研數據來看,投資者在面對市場波動時產生的種種『不淡定』行為,使得他們在完整獲取基金凈值回報上持續面臨挑戰,這意味著『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存在的。

另一個例子是主題投資。

海外投資者對於主題基金的偏好會隨著市場環境而變化。

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因為新冠給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投資者也熱衷於通過參與主題型基金來捕捉這些新的結構性機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全球主題基金整體的勝率其實是比較低的,長期來看尤其如此。

券商中國記者:你提到了『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你認為這一現象背後反映了哪些問題?

Michael Holt:除了剛才提到的擇時問題,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例如,基金公司作為基金產品的提供商,直接決定了產品發行的數量、種類、節奏和產品設計。

在市場高點大量發行新產品、發行估值過高的行業主題產品等行為,往往導致投資者回報不佳。

此外,銷售渠道『賣方代理』的商業模式使其與基金公司利益綁定,容易忽視投資者利益,從而出現如引導投資者頻繁交易、推銷高傭金產品等現象。

券商中國記者:如何改善這一現象?

Michael Holt:對美國投資者回報的研究給了我一些啟示。

首先是長期持有。

就美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統計數據而言,隻需要一個簡單的買入持有策略,就能有效地縮窄投資者回報和基金總回報的差距。

其次是定投,雖然定投在市場持續上行的期間可能不是最優的投資方式,但是對於波動較大的基金,定投可以有效地幫助熨平風險,提升投資者回報。

此外,要選擇靠譜的基金公司和投資顧問。

在一些情況下,基金公司和投資顧問會關閉申購,確保基金經理保持原有的投資風格,這也有利於提升基金的回報。

不做億萬富翁,投資的目標是『在需要花錢時有錢花』

券商中國記者:在你看來,中國和海外的基金業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Michael Holt:中國市場仍有不少阿爾法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個人投資者熱衷於尋找可以快速上漲的主動型基金。

在中國,跑贏市場基準的基金經理占據了很大的比例。

這種現象在全球范圍內是不常見的,特別是在發達市場,主動型基金為投資者創造超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以在歐洲發售的基金為例,截至2022年12月末的1年期間,在晨星43個股票型基金分類裡,隻有31%的主動型基金戰勝了被動型基金;在23個固定收益基金類別裡,也隻有46%的主動基金戰勝了它們的被動同類。

這種觀察其實很有前瞻性。

中國市場未來是否也會如此?這會影響基金的投資、銷售、宣傳、收費,甚至深刻改變中國基金業的格局。

券商中國記者:你是否認為,中國基金業未來的走向會與海外部分成熟市場越來越接近?

Michael Holt:中國的公募行業仍相對年輕,我相信,在某些方面,中國市場會逐步呈現出與成熟市場相近的特點。

例如,和許多其他市場相比,中國的散戶比例仍較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機構投資者持續表現得比散戶更出色時,我相信散戶的投資決策會發生變化,這個市場也會變得更加有效。

但另一方面,我相信中國的公募行業仍會保留自己鮮明的特色。

事實上,全球很多市場的投資者偏好都有差異,這也導致了市場風格的迥異,可以說,每一個市場都是獨特的。

晨星全球團隊去年對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者的組合構建方式進行了研究,我們發現,即便是在亞太地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對於不同投資品類的選擇、風險偏好、組合構建的方式以及現金倉位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例如,日本投資者對風險是極度厭惡的,喜歡持有大量的現金;中國和新加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處於中間水平;而澳大利亞的投資者整體的風險偏好比較高,他們會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去構建投資組合。

對於二級投資而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券商中國記者:你看好中國公募行業哪些新業務的發展?

Michael Holt:中國的基金投顧業務在我看來很有前景。

上面談到了『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原因和一些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要真正落到實處, 坦白說,隻靠投資者個人的努力是有些難度的。

我注意到中國證監會在2019年推出了基金投顧試點,在傳統的傭金模式之外,嘗試將基金公司、基金投資顧問和個人投資者的利益更好地綁定在一起。

在我看來,這種嘗試是很有必要的。

以美國的情況為例,投顧實現了從按交易傭金收費到按資產管理規模和業績表現收費的轉變。

對顧問來說,不同的激勵機制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模式。

如何給客戶帶來最佳的投顧體驗呢?在我看來,首先,投資方案必須適合客戶自身的情況,而且必須是超越單隻基金層面的判定。

其次,投資顧問的目標不是優化自己的營收和利潤,而是要盡職地保護客戶的資產。

投資的目標對客戶而言,應該偏重於在需要花錢時有錢花。

此外,投資顧問要做客戶的行為教練,幫助他們了解金融市場的基本規律,引導他們去做理性的選擇,促進他們成功地將正確的理念和知識變成慣性的行為。

最後,要將基金管理費作為挑選基金的一個關鍵要素。

在歐美市場,投資者對管理費較低的基金情有獨鐘。

晨星的研究表明,在美國市場,一隻基金費率的高低,往往是預測這隻基金未來業績表現的最可靠的因子。

不做事後諸葛亮,基金評價要尋找『可復制的成功』

券商中國記者:晨星在評價基金的績效時會考慮哪些要素?

Michael Holt:1984年,我們在最初評價基金績效的時候,僅考慮了業績這個單一維度;1986年,我們加入了風險的考量,計算風險調整後收益。

不過,這兩個要素更多是『後視鏡』。

券商中國記者:具體來看,如何平衡上述幾個要素?

Michael Holt:當我們在評價一隻基金未來能否持續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時,我們會考慮定性的因素,包括投研團隊、投資流程和基金公司,並據此推出前瞻性評級。

定性評估上述三要素時,對基金業績的分析在其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驗證作用。

例如,通過業績歸因了解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圈;通過分析基金的風險與業績表現,驗證投資流程是否有效,投資方法體現出來的業績風險特征是否符合預期等。

基金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並不是割裂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針對定性分析工作量較大,效率較低等問題,2017年,我們把量化評價的方法納入其中,用機器學習的方式來模擬分析師定性評價基金的過程,提高了前瞻性評價的覆蓋率。

券商中國記者:在評價中國的公募基金時,你們最看重產品的哪些特質?

Michael Holt:我們在全球各個市場都采用一致的評級方法,最看重的三個要素是People《投研團隊》、Process《投資流程》和Parent《基金公司》。

在分析投研團隊時,除了經驗、能力,我們還會關注人員穩定性、工作量、團隊合作、投研支持等因素。

在考察投資流程時,我們更關注流程是不是界定清晰,是不是『可復制的成功』。

在基金公司層面,我們關注規模管控、風險控制,也關注人才培養、激勵、考核的合理性,我們特別在意基金公司是否較好地履行信托責任,將投資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而非一味追求規模增長,投研人員和投資者的利益是否一致,基金的整體費率如何等問題。

我相信,全面、客觀、中肯的評價系統對提高市場效率一定會有很大幫助。

讓好基金得到市場的關注,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形成正向激勵,這正是評價工作的意義所在。

責編:王璐璐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