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西瓜條,真有這麼惡心嗎?

西瓜條,是出現在抖音等視頻平臺上的AR特效,最近被很多人口誅筆伐,稱其為『dinner特效』,大意是取『低能兒特效』的諧音,似乎很多人都不待見它。

人人喊打的西瓜條,真有這麼惡心嗎?

西瓜條真有那麼惡心?可能確實沒啥美感可言,還有點恐怖谷的意思。但吳京有言說『不愛看別看』,既然是短視頻內容,那麼利用算法的機制,只要出現就點擊『不感興趣』,不就好了?

可是,有網友反映說,就算點了『不感興趣』,還是能看到很多西瓜條內容。而且按網友表述,很多西瓜條內容三觀很歪,有種借用其表面的匿名身份大言不慚口出狂言的意思,所以才引來這麼多人討厭。

一些人還比較討厭此類視頻中的一些固定句式,比如『家人們我整個大無語住了,真的栓Q』等等。

而在此之前,雖然這種水果面部的特效早已有之,卻不乏一些有趣的發言和真情實感的內容,並沒有如今這般讓人上火、故意釣魚。如此看來,其實把『西瓜條』的視頻全部當成是劣質視頻也是有失偏頗的,存在滑坡謬誤的。

那麼為什麼最近似乎能夠刷到很多類似的搞怪視頻呢?手談姬心想,這和平臺的推薦機制其實少不了關系,在抖音上,『超長西瓜』的濾鏡位於相關熱門特效的顯眼位置,而在B站上,水果頭像的特效也被評為『優質創作工具』。

而說起該水果AR濾鏡的源頭,則是名為snapchat的海外社交應用,在此之前,這款應用憑借著『性轉自拍』在內地小夥過一把。2022年,在meta搞著它的元宇宙一直在虧錢的時候,snapchat的AR社交打法卻賺了幾十億美元。從這點看,相關社交平臺效仿snapchat也是可以理解的。

水果上長了個人臉,則要追溯到十幾年前的網劇《煩人的橘子》,而如今重新火起來,自然是和每個人都能頂著一個水果臉進行說話有關。snapchat上當然不光水果臉一種濾鏡,好看的、奇怪的,比如最近同樣比較常見的那種嘴巴特大的憨憨臉等,在snapchat也是應有盡有。有商業評論表示,由於此類特效對於社交應用來說過於好抄,snapchat的策略是加大在研究濾鏡上的投入,讓別的應用抄不過來。

資本層面找到了賺錢的地方,而用戶層面肯定也是受到歡迎,才讓這種濾鏡得以流行的。時裝領域有說法是『時尚是個圈』,或許在『美顏濾鏡』已經看膩的時候,這種『搞怪濾鏡』又成了大家的一種新寵兒吧。

有人覺得能得到快樂,有人覺得質量低下,甚至感到醜陋,這點在短視頻平臺上實在是再常見不過了。網友們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著各種『答辯』,原理不也類似嗎?在B站及貼吧等平臺,一些人將西瓜條與『水果忍者』這類意象結合起來,通過對於水果的切割,來表達出一種抗拒的情緒。

法國學者佈爾迪厄曾提出文化區隔理論,即人們會因所處的社會地位、文化教育等因素而產生審美偏好的不同,人們的認知結構由此內化而來。當面對與自己品味不同的文化時,會產生一種內心無法容忍的、毛骨悚然的厭惡感。

還有人通過延續這樣的情緒,繼續制作著西瓜條的視頻,按照姬友的說法,『故意說一些逆天的言論,故意找罵,進而獲得更多的流量』,或是『通過辱罵西瓜條視頻,來獲取快感和認同感』。

在此,『反刻奇也成為了一種刻奇』,當人們不辨好壞的開始厭惡所有的西瓜條時,當人們對西瓜條的討論被冠以更多的對立時,每個人都變得如同那濾鏡下的水果臉一樣不真實了,真實的自我由此消逝了。

或許說到底,如果真的討厭西瓜條,點點『不感興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