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AI大模型『混戰』 如何讓『科技向善』成為現實?
西南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張暉
『請深呼吸,不要眨眼,因為不管你是否準備好了,明天都會到來』在《未來呼嘯而來》一書中,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描繪出的明天,已經在眼前了。
科技公司紛紛發佈大模型
自ChatGPT在全球掀起熱潮以來,國內科技公司不是在爭先恐後地發佈自家大模型,就是在湧入發佈大模型的路上。
這些公司中既有阿裡巴巴、百度、京東、華為等科技大廠,也有以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為代表的AI公司,還有一些雖為初創卻備受矚目的企業,比如曾以『二當家』身份拼出萬億級美團的王慧文帶資組隊的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還有攜5000萬元資金火速入場、稱3年左右追上GPT-4的王小川創辦的新公司百川智能。
爭分奪秒在以大模型、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為代表的AI賽道佈局,已成為國內涉足人工智能企業的重中之重,國產AI大模型混戰的帷幕已經揭開。
『這說明各大企業都認識到AI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風口,必須及時趕上,否則就可能錯過機會』在西南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張暉看來,各大企業AI大模型落地的消息接踵而至是一件好事。
但各大公司所發佈的AI大模型,是否能夠在短期研發後就達到預期目標、取得好的效果,隻有試用之後才能知道。
還需要做大量算法研究
科學技術的進展速度,從來都以人類難以設想的場景落地實現。
衡量科技對社會的推動,取決於社會對科技的運用水平,以全面接入微軟Office和必應的GPT-4為例,根據移動互聯網研究公司Data.ai的統計,接入後微軟必應搜索的全球下載量翻了8倍。
據官方消息,百度文心一言推出後,百度旗下多項主流業務將接入文心一言,包括百度搜索,以及基於百度智能雲的智能語音助手小度、智能駕駛阿波羅等。
大模型的開發需要極強的綜合實力:首先要具備豐富的開發資源,即人才、專利等等;其次,需要非常強的大語料獲取能力,為模型訓練提供數據支持;再次還要有充沛的算力資源,這意味著巨額的硬件投入。
張暉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目前,大模型所采用的大規模預訓練加遷移學習的路徑,各個大學和公司都有掌握。
但從目前大模型應用的效果來看,OpenAI公司在算法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大型互聯網公司擁有算力、海量數據,有開發大模型技術的基礎,但還需要做大量算法研究、試錯的工作』
主動擁抱還是被動接受?
『十分抗拒,被迫擁抱,真香打臉』,原畫設計師彭彥這樣形容自己與AIGC『合作』的過程。
『我們這一行構思和手繪的能力都不能有短板,非常考驗畫手』彭彥說,AIGC的加入確實能彌補手繪出圖慢的問題,即使作品成果不理想或者甲方不滿意,自己重新調整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並不是所有被AI發展所影響到的行業都能像彭彥一樣『真香打臉』,在OpenAI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共同撰寫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80%的美國勞動力至少有10%的工作受到GPT迭代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大約19%的工人將看到至少50%的工作受到影響。
他們認為GPT模型是通用技術,幾乎跨越所有行業。
研究人員使用的O*NET數據庫,是美國的主要職業數據庫,該數據庫列出了1016個帶有標準化描述的職業,以確定每個職業要測量的任務。
GPT可以將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減少至少一半,同時保持高質量的工作。
『GPT的迭代會影響到的職業非常多,從程序員、論文審稿人、翻譯、教師、咨詢師甚至記者、畫家、直播者這些傳統的智力工作者都可能受到影響,但GPT也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和服務模式』張暉坦言,在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的當下,技術也會帶來許多新的機會,各個行業的人士都可以思考如何用大模型來幫助自己工作,創新工作模式。
產業將迎來首份監管文件
為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當下備受關注的生成式AI產業將迎來首份監管文件。
從4月11日起至5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其中共有21條內容,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商的準入,到算法設計、訓練數據選擇、模型、內容,以及用戶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
張暉表示,管理辦法將促進國內某些研究方向的發展,如辦法中明確規定:采取措施防止出現種族、民族、信仰、國別、地域、性別、年齡、職業等歧視;要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多樣性,尊重知識產權、商業道德,不得利用算法、數據、平臺等優勢實施不公平競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應當真實準確,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虛假信息。
『這些都會對AI算法公平性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盡早做好合規工作,可以為行業後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在張暉看來,管理辦法的出臺是非常全面及時的。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還沒有大量鋪開,未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時候就出臺相關管理規定,界定相關責任,限制歧視、虛假、隱私信息的生成,讓大家在合規的范圍內開展工作,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回望自然科學史上那些燦若星辰的名字:哥白尼、達爾文、愛因斯坦……他們無一不是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他們擁有深厚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關注人的精神自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同時又十分關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
當今時代,人類比其他任何時代發展得都快,知識和技術正以幾何級速度遞增,因科技產生的倫理等問題依舊存在。
『科技是沒有價值觀的,而人有』當被問及如何讓『科技向善』成為現實時,張暉說,在他看來,向善的隻能是技術的開發者和使用者。
『隻有加強對人的教育和監管,才能構建數字教育的良性生態循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