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價值事務所的第1246篇原創文章』
近期由於Chat GPT爆火,所長現在收到的10份電話會紀要/錄音裡,居然7、8份都與AI大模型相關,簡直讓人無語,不過,和資本市場因突發的新熱點躍躍欲試不同,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隻是單純擔心自己會不會被AI搶飯碗。
甚至很多人在後臺為所長感到擔憂:完了,所長,擔心你會被chatgpt取代,要失業了!
說實話,所長覺得大家有些多慮了,甚至所長覺得,如果可以利用好AI,我們的生活隻會變得更好。
在討論AI是否會替代人類飯碗時,所長想讓大家先盤點一下自己平時的支出情況。
AI無法勝任的兩類工作
以所長自己為例,所長發現購買工業化產品的消費占整體支出的比例正越來越低《包括電子設備、服飾、超市裡的生活所需等等》,這些有包裝的工業產品,目前占所長日常支出估計也就20%-30%左右。
那剩下的70%-80%花到哪裡去了呢?
答案是服務。
比如去健身房跟教練上課、去推拿店做按摩、去理發店洗頭、去餐廳吃美食……自己最大的消費都是花在買人類的服務上。
而且,人類的服務比工業產品的復購率高得多得多……
下圖是所長跟教練上課的續費情況,就是一直續費續著走的,哪怕他漲價。
包括理發店的卡、按摩店的卡,基本都是用完就會充值,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一旦上車,終生復購……
而這些需要人類來服務的項目,幾乎不可能被AI所替代的。
舉個例子,以所長平時最喜歡的娛樂項目推拿為例,雖然所長也因為一時沖動買過這樣那樣的按摩儀器,但他們最後的宿命就是在家裡角落吃灰。
這些儀器雖然也有按摩的效果,但終歸不如按摩師用手指一點點為你按揉拿捏的體驗好,去線下讓按摩師按,按著按著就會睡著,但在家裡用設備按,隻會越按越焦慮。
這些由人類帶來的服務,是極難被AI所替代的。
AI再強大,在服務領域,無非就是一臺更好用的『按摩機』、一個更好的『健身視頻』……但終究無法替代真人。
隨著AI越來越多替代人類從事一些無聊繁瑣的事情,隨著未來經濟的不斷進步,所長相信,人類社會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服務崗,其實現在就已經出現了很多讓所長大感驚奇的服務職業,比如遺物整理師《為逝者整理遺物》、造型設計師《為人量身定制服飾、發型等,從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試睡師《幫人試睡床墊》、時光裝裱師《將客戶的一些舊物按照故事進行排版、設計,最後粘貼裝裱》、陪診師《陪伴你去醫院看病》、自律監督員《叫醒服務、監督學習、強制健身打卡、監督減肥、閱讀打卡》……
除了極具人情味的服務崗AI無法勝任外,極具創新性的需要創造力的崗位其實AI也無法勝任。
這背後的道理也很簡單,AI歸根結底是靠一大堆數據喂出來的,數據驅動的bug就在於,對於沒什麼數據的新事物,AI無法理解。
這就好比一句老話:夏蟲不可語冰,一輩子生活在夏天的蟲,你是無法讓他理解冬天的。
這就是AI的局限性,他永遠都活在過去,活在過去的數據中,他無法理解也無法創造未來。
那可能有同學要反駁了,當下的AI無法理解未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AI也不能,隨著技術的進步,一切皆有可能。
AI的原理
因此,講到這裡,所長覺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AI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現在市面上所有的AI能做的事情,其實都隻是模擬了人類大腦的一個功能,即模式識別。
舉個例子,在一大群人中,我們能一眼認出來自己熟悉的人,但如果讓你說我們是如何認出來他的,他比起其他人有啥鮮明的特征,或者進一步,為什麼那個人即便沒看到正臉穿了不同的衣服,在人群中我們還是可以準確辨認出他?
我們在一大群人中識別出自己熟悉的人,並非因為我們給自己熟悉的人下了定義,他長得高、長得帥、有胡子、眼睛有多大……而是我們看了他很多次,收集了很多關於他的數據,從而能一眼認出他就是他。
如果這還不是很能理解,那我們再換個場景。
我們去看那些有小孩的家長如何教小孩,基本就是指著一個東西告訴他,這是xxx,然後下次再指著另一個同類的東西告訴他,這是xxx,然後小孩就知道了,哦,xxx是xxx。
並非家長給小孩下一個定義,具備哪些特征的東西是xxx。
學明白了的小孩,以後不論看到黑貓白貓還是花貓,大貓小貓還是老貓,都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那玩意兒是貓。
這其實就是當下AI的原理,即拿一大堆數據告訴他,這是xxx,這不是xxx,因此,現在還有一個新興職業叫AI訓練師,就是專門人為幫AI標註數據從而訓練他。
一開始,科學家們想讓AI變得智能,方法就是給東西下定義,但很快他們就放棄了這個思路,因為很多東西他們無法用明確、清晰的語言來下定義。
比如到底什麼是貓,為啥黑貓白貓花貓都是貓?
後來,科學家們參考人類大腦識別東西的能力《神經網路計算》來訓練AI,於是才有了現在的AI。
所以,懂了麼,當下AI的本質,其實就是將人腦的一個功能發揮到極致,但人腦並非隻有模式識別這一個功能。
模式識別,知道山是山水是水,但不知道為什麼,換句話說,就是不知道因果關系,比如你問AI一件事,AI可以基於大數據告訴你答案,但你繼續追問AI為啥,AI說:不知道。
正是基於此,當下的AI在創造領域隻能成為人類的輔助,人類可以借鑒AI給出的一些答案,但絕不可能完全讓AI幫忙做決策。
當下的AI輔助藥物發現就是如此,AI可以幫助給出一些可能的結果,但最終還是需要人類工程師用人類那一套來驗證,可以幫助縮短一些藥物發現的時間,但始終無法取代藥物發現工程師的作用。
而且AI還有一個Bug,AI的數據都是人為選擇後喂給他的,但只要人為一選擇,其實就下意識地帶了很多人為的偏見,這個所長不詳細解釋了,不然又需要好幾篇文章,需要大家自己悟。
因此,AI絕不可能替代最尖端的一些人類的工作,當下的AI再強大也隻是給人類打輔助,把人類從一些繁瑣的事情中解脫出來。
要想AI真正地超越人類,替代人類的一切,那首先我們要破譯人類的大腦,隻有了解人類自己,才有可能做出超越他的東西,但在可見的未來,人類的大腦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東西,沒有之一。
不然,小小一個阿爾茲海默症,也不至於無藥可治了。
寫在最後
其實,現在歐美的情況在所長看來,和AI大量普及也差不了多少了。
歐美的工作大體分為兩類,一類就是前文所長提到的服務類工作,另一類便是靠腦力吃飯的創意類工作,那些重復的體力勞動比如制造等,早早就外包給了我們以及其他的東南亞國家。
因此,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就形成了如下的格局:一少部分金字塔尖的人群靠腦力勞動,做創新突破,在高精尖領域做出好東西銷往全世界賺錢,再通過國家稅收轉移支付給部分普通人,絕大多數普通人從事服務業工作,同時能享受到不錯的國家轉移支付紅利《當然也會有少數懶漢啥也不做,躺著領福利金》。
由於AI難以取代服務業以及最尖端的腦力勞動人群,未來的格局無非就是,當下歐美情況的進一步兩極化。
聲明:文章僅記錄作者思想,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巨大風險,需謹慎謹慎再謹慎,希望大家像對待裝修房子一樣對待自己的投資,不要讓挑公司的時間還不如你挑家具的時間來得多,你對待小錢能反復權衡,怎麼對待大錢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