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AI淘金熱已經開始。
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都在爭先恐後地將人工智能集成到他們的產品中,音樂行業也不例外。走在前沿的是Spotify,這家音樂平臺最近與OpenAI合作,將其最近大熱產品ChatGPT引入該平臺。
由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開發的ChatGPT基於GPT-3.5,這是一種當時來說最先進的語言模型,可用於文本生成和語言翻譯等自然語言處理任務。簡而言之,用戶可以向ChatGPT詢問任何問題,它將(至少在理論上)提供答案。
目前,雖然ChatGPT可以生成音樂,但不是一個音樂創作軟件,也不是『人類創造力的替代品』。它可以被用作靈感工具或產生新想法的工具,但輸出的質量將取決於輸入和特定的用例。
基於一些業內人士的測評,用戶現在已經可以使用ChatGPT為一首歌生成歌詞,甚至可以通過給它一個標題或一個主題來完成一首歌;也可以使用ChatGPT為一首歌生成旋律和和弦;還可以使用ChatGPT分析音樂並生成摘要、評論以及可以使用ChatGPT生成特定風格或流派的音樂,甚至以特定音樂人或樂隊的風格創作音樂。但ChatGPT並不是十全十美,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現在還無法將音頻文件轉錄為MIDI或樂譜。
那麼,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想要AI聊天機器人做什麼?
答案其實很簡單。用世界上最熱門的AI技術,混合Spotify強大的音樂推薦算法,再加上一個AI語音生成器,就得到了Spotify最近推出的人工智能DJ功能了:一個不知疲倦的AI DJ,永遠不會無話可說,總能知道你想聽什麼。
據報道,Spotify AI DJ新功能目前隻在美國和加拿大提供,其表示『肯定會讓用戶和公司投資者滿意』。
然而,也有行業媒體擔心,SpotifyAIDJ的出現,可能無意中為其和主流唱片公司在流媒體時代曠日持久的版稅爭鬥火上澆油。
此話怎講?或許可以先從電臺時期的歷史開始講起。
得益於英國法律中被稱為『公平報酬』的概念,當一首歌在在英國的電臺播放時,版稅由歌手和唱片公司平分。相比之下,如果同一位藝人賣出一張實體專輯,他們獲得的收入將由唱片合同決定,通常情況下,唱片公司將獲得80%的版稅,藝人隻獲得20%。
了解了這種經濟機制,當流媒體平臺首次出現時,許多主要的唱片公司都認為它們與電臺不同,這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時,三大唱片公司《華納音樂、環球音樂和索尼音樂》牽頭協商制定了一個法律框架,將每一次單獨的流媒體播放歸入一次銷售,就像購買黑膠唱片或CD一樣。這讓產業上遊獲得了最大的利潤份額。
回到Spotify的AI DJ,有行業媒體評論這個功能幾乎完全模仿了電臺的模式。
首先,該功能會為用戶挑選歌曲,雖然用戶也可以跳過不想要的曲目——這是電臺所做不到的——但最終的目標是讓這個AI DJ越來越精準,讓用戶不會聽到想要跳過的內容。其次、算法生成播放列表的主要吸引力在於,隨著它們對用戶的了解越來越多,它推薦的曲目將越來越對用戶胃口,需要用戶輸入的內容指令也越來越少。
此外,AI DJ還會為用戶提供一系列AI生成但可信度很高的對話。DJ模仿Spotify的文化合作負責人Xavier Jernigan的聲音,通過提供音樂人的傳記事實和音樂文化中的奇聞逸事,以提高用戶的聆聽體驗。
所有這些都提出了以下難題:為什麼藝人在真人DJ播放他們的歌曲時可以獲得50%的版稅分成,而在AIDJ播放時則隻可以獲得20%的版稅分成?
另外,除了AI DJ,業內現在還出現了一種由AI驅動的無限流媒體音樂內容直播模式。
初創公司Aimi已經開始提供這樣的服務,該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系列YouTube直播活動,每一個都適合特定的情緒。用戶可以隨時打開直播進行收聽,不用擔心同一首歌聽兩遍。目前這家公司的移動應用程序處於測試階段,後續將進一步允許用戶對聲音進行實時混合、匹配和修改。
值得慶幸的是,Aimi的團隊明確表示,其機器學習算法經過了『道德和法律上的訓練』。公司團隊與一群音樂人合作,包括Max Cooper、Ian Pooley、I. Jordan、Hammer、Dam Swindle、DJ Minx和Object Blue等,所有人的任務都是創造制作這一音樂所需的『原材料』內容。
然而,其他公司可能並不認為有必要制定這樣的道德標準。最近幾個月,版權代理業和藝術界都受到了沖擊,因為無數受版權保護的圖像和文本被互聯網抓取,用作生成式AI應用程序(如Midjourney和ChatGPT)的訓練數據。
算法是否會使用音樂人未經授權的音樂,用於無休止的播放?從現狀來看,答案大概率是『肯定會使用』。如果有的話,被使用內容的音樂人有權獲得什麼版稅?沒人知道。此領域相關法律還不完善。
報酬分配機制一直是音樂行業的『老大難』問題。
不管是在哪個國家的音樂行業,音樂人都可以說是全社會經濟上最脆弱的職業之一。英國慈善機構Help Musicians在2022年11月的一項研究中發現,90%的受訪音樂人擔心自己未來6個月的食物購買能力,84%的人對支付租金或抵押貸款有類似的擔憂。
但與此同時,整個音樂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蒸蒸日上,全球音樂產業已經連續7年實現經濟增長,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流媒體。
當然,電臺和音樂流媒體並不完全相同——在結構、技術和財務方面有很多明顯的差異。在Apple Music或Tidal上播放歌曲與購買唱片完全不同。但是,從前文裡能夠得出的結論是,當我們甚至試圖通過應用為廣播和實體專輯銷售設計的法律概念來解決AI時代的版稅問題時,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音樂版稅的規定是多麼過時。
目前,國際上有組織發起了類似『Broken Record』這樣的倡議活動,希望能持續引起大家對這種荒謬狀況的關注,並推進一些重要的機制改革。行業也有組織敦促將流媒體納入公平報酬法,該法律已經涵蓋了廣播和其他公開表演。
雖然媒體認為這對於解決音樂產業的經濟兩極分化能有多大幫助還有待商榷,但這肯定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還有一件事也毋庸置疑,那就是AI的出現正在重塑創意產業的潛力。音樂是如何制作的,又將如何被消費?在此過程中誰能得到報酬?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幾年需要被明確解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華納音樂首席執行官再次發聲:『音樂被低估,建議流媒體提價。』
去年,全球音樂收入增至266億美元(合217億英鎊),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有唱片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標志著音樂產業連續第八年增長,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流媒體發展,目前流媒體帶來了錄制音樂行業三分之二的收入。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數據,自2021年以來,付費訂閱流媒體服務的人數已從5.23億人增加到5.89億人。
此外,實體產品的銷售額增長了4%,產生了46億美元(37億英鎊)的收入。其中近一半(49.8%)來自亞洲,在日本和韓國,購買CD和黑膠唱片作為周邊紀念品是『偶像』文化的主要內容。
演出版稅也增長了8.6%,達到25億美元(20.4億英鎊),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然而,唱片公司正在推動價格上漲,以增加行業從流媒體服務中獲得的收入。以Spotify為例,自2009年推出以來,其訂閱費從未提高過——訂閱用戶每月隻需支付9.99英鎊。
對此,華納音樂國際市場總裁Simon Robson表示:『如果音樂訂閱價格能反映通貨膨脹的現實,將會有所幫助。』
華納音樂首席執行官Robert Kyncl最近建議道,在2011年美國發行價9.99美元的基礎上,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美國的發行價應升至13.25美元《10.83英鎊》,他認為音樂『被低估了』。
他在接受外媒《音樂周刊》采訪時表示:『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有數據支持。以美國為例,用戶每小時消費音樂的價格是他們在流媒體服務上為電影和電視節目支付的一半。所以,現在它被低估了50%。』
當被問及唱片公司是否在積極追求平臺漲價時?環球音樂高管Adam Granite向媒體表示:『具體討論我們的任何商業合作關系都不合適。』
與此同時,以三大為首的許多唱片公司已轉向將『其它形式的音樂消費』賺錢,特別是將歌曲授權給電子遊戲、健身公司等。
盡管如此,根據Spotify自己的數據,收入超過1萬美元版稅(8114英鎊)的自主發行音樂人的總數實際上也是同比下降的。而去年在Spotify上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的音樂人總數(包括廠牌音樂人和自營音樂人)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