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越來越貴 票房高了 片方卻不一定賺錢?

看電影越來越貴 票房高了 片方卻不一定賺錢?

剛剛結束的2023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為67.58億元,在影史上排名第二,觀影人次達到了1.29億。

繁榮景象背後,卻是不少觀眾的感嘆——看一場電影真是越來越貴了。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約為54元,近7年來首次下降,但比起2016年的36元均價已經漲了50%。

電影票價逐漸走高,錢都被誰收進了口袋?拍電影到底有多賺?

文 | Roxie 圖 | 四象設計部

01

中國觀眾看的電影,是挺貴的

根據眾包數據網站Numbeo的統計,瑞士的紙面電影票價是全球最貴的,平均一張要花140元,遠高於中國50元的均價,而土耳其、印度等地的觀眾隻需要十幾、二十幾元便能看一場電影。

然而,把票價和收入結合起來看,事情就不一樣了。

如果有狂熱愛好者把工資全用來看電影,瑞士人每個月大概可以享受285部《先不考慮有沒有這麼多電影產出》,中國觀眾則隻能看149部,最慘的是泰國人,隻看得起93部。

這些錢都進了電影制片方的腰包嗎?

02

你掏的電影票錢,被誰賺走?

從拍攝到上映,電影行業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流程,等到有了票房收入,也要『按勞分配』。

每部電影的總票房收入中,一部分是不可分賬票房,指的是專項基金、稅費等成本,剩餘的才是可分賬票房,會在電影制作方、發行方、院線和影院間分配。

參與分賬的各方中,制片方自然是真正拍電影的公司或個人,發行方則負責宣傳、排檔等,它們常被合稱為『電影片方』;院線是指旗下有影院的聯盟,影院則是觀眾看電影時實際前往的電影院,它們可能是院線直接投資興建的《如萬達影院》,也可能以簽約形式加盟院線。

按照中國的現行規范,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要先拿5%給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再交3.3%的稅,剩下的一大半分給院線和影院,片方真正獲得的收入可能低於總票房的四成。

實際上,像春節檔這樣的黃金時段,往往有多部電影上映,片方為保證排片量,可能會選擇分更多票房給院線,院線從可分賬票房中獲得的份額甚至可以提高到60%~63%,成為最大贏家。

換而言之,就算票房數字好看,落入片方口袋的錢也不一定多。

03

拍電影,算是暴利行業麼?

雖然常常看到電影票房再創新高的新聞,但影視行業同樣遵循『二八定律』,業內人士表示,100部影片裡能回本的不超過20%。

豆瓣電影評分Top1的《肖申克的救贖》,當年僅收獲1600萬美元的票房,就不幸未能回本。

成績不佳的一部電影,甚至可能拖垮整個制片公司。

現在被奉為經典的《大話西遊》上映時票房慘敗,導致周星馳成立的彩星電影公司不到一年便宣佈破產。

為了生存,一些電影公司需要依靠其他業務來支援電影創作,比如萬達電影,2021年有56%的營收來自旗下影院的觀影收入,光是商品和餐飲銷售方面的收入都超過了拍電影賺的錢。

哪怕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片子,由於成本高、分賬少等原因,片方也不一定能賺得盆滿缽滿。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參投出品了《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等知名影片,來自電影創作的營業收入達到11.58億元,占全年總收入的20%,但毛利率僅為0.74%。

不單國產影片,如果純靠拍電影,好萊塢大片的收益也可能跑不贏通脹。

一項研究發現,制作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29部好萊塢大片收入達到119.5億美元,但成本也高達115.2億美元,導致每部的平均利潤僅為1480萬美元,收益率不過3.7%。

而這已經是綜合了全渠道的總收入,其中不到40%來自院線,說明隻依仗票房的話,收入恐怕更不如人意,還需另辟蹊徑。

比如在北美,許多觀眾會選擇通過家庭影院觀影,片方賣碟的利潤率甚至比登錄院線更高。

另一方面,片方也可以把電影賣給電視臺播放,這個渠道幾乎不需要成本就能回款。

國內觀眾或許沒有買實體碟的習慣,但通過流媒體觀看電影的也不少。

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路視聽用戶規模已經達到9.44億。

除了電影本身,衍生產品的消費潛力不可小覷。

經典的《星球大戰》系列全球總票房約102億美元,周邊商品銷售金額則達到了422億美元以上。

這個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2》,官方授權模型周邊的眾籌於正月初一同步上線,僅1分鐘就達成了10萬元的眾籌目標,不到10天金額破億,逼得廠家提前截檔。

像迪士尼這樣的巨頭,甚至將周邊擴大升級成了主題公園。

樂園不僅能讓影迷繼續體驗電影的夢幻樂趣,也是迪士尼重要的盈利點——從2010到2018年,迪士尼的利潤增長超過80億美元,其中39%來自樂園,占比最高。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電影本身足夠受人喜愛,才能在盈利方面出現長尾效應,乃至形成更龐大的文化產業。

如果一心想靠拍電影賺快錢,更大的可能是慘淡收場。